【秋冬季健康提示】秋收秋耕时节,田间地头谨防钩体病!
河南省历史上钩体病疫情较为严重
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、卫生意识增强
以及对疫源地进行改造等
全省已有十余年无钩体病报告
2021年7月以来
河南省多地遭受洪涝灾害
气候及部分地区环境发生变化
我省再次出现钩体病病例
疫情有复燃迹象
近期,我省正处于秋收、秋耕时节
受洪涝灾害影响
省内多地的农田中还存在积水
农民朋友需要在水中采收农作物
这样的情况下
更需注意预防钩体病
如何预防?
往下看↓↓↓
一、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?
钩端螺旋体病 (Leptospirosis,简称钩体病)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(简称钩体)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。本病早期急性起病、高热、全身酸痛、眼结膜充血、腓肠肌压痛、浅表淋巴肿大等,重者可有肝、肾、中枢神经系统损害。
二、流行病学
1.流行特征钩体病广泛分布在全世界,多于夏季(6-10月)发病,主要在欧洲和亚洲流行,东南亚为重流行区。21世纪以来,我国钩体病发病率、死亡率呈逐步下降态势,近10年已处于较低水平,但局部地区仍然有报道存在小范围的散发或者暴发疫情。
2.传播源钩体的自然宿主动物分布广泛,以鼠类、猪、犬、牛、羊、青蛙、等常见宿主动物对人类影响最大。
3.传播途径带菌动物的尿液或粪便排出致病性钩体污染水源或土壤,人因接触而感染。
4.易感人群全人群普遍易感,农民、渔民、屠宰工人等感染机会多,一般是农民。
三、临床表现
感染钩体一般潜伏期在7-14天,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:流感伤寒型、肺出血型、黄疸出血型、肾衰竭型、脑膜脑炎型。
钩体病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概括为“三症三征”:
三症1. 寒热:起病突然、体温迅速升高,可达38~40℃,伴有寒战。2. 酸痛:严重而顽固的头痛、身体痛,使用普通止痛药不能缓解,身体痛以下肢疼痛最明显。3. 周身乏:周身乏力十分严重,以至患者必须停工或卧床不起。疼痛和乏力使患者行走困难。
三征1. 眼红:双眼球结膜充血发红,无脓性分泌物、无疼痛、无畏光感。2. 腿痛:腓肠肌(腿肚子)压痛,轻压即有痛感,又称“拒按”,比较有特征性。3. 淋巴结大:指腋窝、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、疼痛。
四、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钩体病?
我国8月至10月是“钩体病”高发期,台风、洪涝等可促其流行,城市路面掺杂垃圾、粪便等污染物的积水,是“钩体病”的重要传染源之一。
在这里给大家一些预防措施:
(1)传染源控制:采用各种方法大面积消灭野外鼠,降低鼠密度是控制疫情的根本措施。
(2)避免接触疫水:开沟排水、干田作业。不能避免积水作业时需穿长筒胶鞋;设立疫水警示牌。
(3)保护易感人群:积极开展钩体病防病知识宣传教育,提高大众自我防护意识。同时加强县、乡、村医务人员宣传教育和诊疗培训,提高一线医务人员对钩体病的关注度和诊治水平。
来源 河南疾控